重新开始写技术文章
记得上大学的前两个学期,我很喜欢在第三方平台写技术博客,除了写一些题解外,凡是遇到了什么新奇的好玩的东西都需要记录下来。后来在 IBM Developer 和 MSDN 读了一些技术作家写得比较好的文章,才发现我之前写的哪里是什么“技术博客”啊,分明是些零零散散的“笔记”罢了,再过不久愈发觉得里面的东西实在太没有营养,于是羞愧地把它们给删除了,此后只在静态博客里发布随笔,还写了篇名为《技术博客黑洞》的文章作为吐槽。
随笔里记录思想,其实并不是在务虚,毕竟“正经人谁写日记啊?”只是如果一个人做事情完全只谈方法论而不提具体实践,他不是在扯淡,那就是扯到蛋了。如今要开始写这些过几年后我可能觉得“未必是那么回事儿的东西”,纯属无奈,只希望自己作为老拖延症患者,真的能把这件事坚持下去。
国内的很多程序员写博客,复制粘贴抄袭者居多,有些人把翻译当作原创,慢慢地风气就歪了。甚至如今还有集成多篇文章于一体的究极缝合怪,读起来云里雾里,成功实现了 1 + 1 + 1 = -100 的效果。
命运巧合,当时为了将 Coursera 的 Deep Learning 课程引进国内,中途配合 Andrew 做过一段时间和技术翻译有关的工作,在相关圈子里混迹过一段时间。感慨国内程序员翻译国外文档时的粗制滥造,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情况时有出现(比如现在的 Pytorch 授权给 ApacheCN 的中文文档就是一个笑话),部分译者还爱自吹自擂,有甚者更觉得自己是个名家角色了。对于初学者来说,这类翻译读着痛苦,但聊胜于无,英文不好的只能接受,英文要是稍微好些的也不会愿意去看翻译后的文章。毕竟前沿期刊会议论文、官方网站和文档、YouTube 上的视频,难道它们不香吗?因此除了值得被引进,由权威人士翻译校对的经典教材,否则我不推荐任何人找翻译后的中文资源学习。写到这儿,我想起有人曾经在知乎问 Evan You:“为什么 Vue 的更新记录不能有中文,中文文档也一直滞后?” 尤的回答也很干脆:“为啥我要牺牲陪老婆孩子的时间来替你省学英语的时间?”
技术类文章用英文语法来写,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,非常简洁易懂,概念可直接对应源码命名。有的地方硬要译成中文的话,感觉就像“我要用靴子踢你的屁股”一样奇怪。所以即使是国产开源项目,我依旧推荐优先写英文文档。写 API 文档算是比较轻松的,写教程的话难度高了那么一点儿,而要写好技术文章,如果经过翻译这一道工序,总不如原滋原味,所以要么让一个英语和技术功底都好的人来做翻译,要么简直写原创性的有营养的文章。我厌恶现在的 AI 自媒体,也正是因为他们从 Medium 等国外媒体网站或科技公司的官方博客里翻译几篇文章,就可以发在自己的公众号里了,是否经过授权我不清楚,问题在于有时译得不准确;若是看到些中文原创的内容,大部分时候只是在恰饭罢了,这就是流量变现吧!然后你就会看到一堆人前赴后继地模仿,各种抄袭洗稿,去运营粗制滥造的公众号。
没办法,这个时代的人们喜欢以流量为指标,这就导致很多人为了完成相关 OKR 而不择手段,只在乎结果,不在乎过程和意义是否正确,导致表面光鲜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。今天早上听了汪海林老师在《不要再让选秀艺人影响影视行业了!》视频里说的话,我在想写作平台何尝不是如此,互联网媒体何尝不是如此,主流价值观都要被资本的手段给玩歪了。越傻 X 的东西越有人看,等到有人写干货出来了就一起诋毁它,劣币驱逐良币,大家越来越不知道什么是好作品,反而不断跟风弄出更多 Bull Shit.
如今天元 MegEngine 开源了,版本也到了 1.0 正式版,社区里却几乎看不到什么面向初学者的原创文章。一个如此极客的深度学习框架,缺少 Storyteller,或者说 Developer Advocate,这种情况实在让人着急。毕竟 Tensorflow 和 Pytorch 的生态已经趋于成熟,作为国产框架要进行追赶实在很难办。
然而干着急也不是办法,事情还是得有人干,不论将来是否有成效,总归要下定决心试它一试。目前打算在自己的博客里面瞎写点,等内容和质量上来后再分享出去,虽说客观真理需要我们在不断的认知刷新中求得,但也希望自己不要在当前阶段写出什么误人子弟的东西。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